开大简讯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开大简讯

学校发展院长谈:特色专业深化学院内涵式建设;优势学科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——专访建艺学院副院长田秋红

来源:建艺学院编辑:宣传统战部时间:2023-07-06浏览:

 


 

以建筑、设计为特色专业,融汇艺术元素、饱含人文情怀的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,坚持旗帜鲜明抓党建,凝心聚力谋发展,在学校党委、行政的领导下,充分发挥特色专业,全力做强优势学科,持续深化校企合作,纵深推进产教融合,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,今天,校报记者和您一起走进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,专访建艺学院副院长田秋红。

校报记者:感谢您接受校报的采访,请您向读者介绍一下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基本情况。

田秋红:建艺学院现有教职工24人,其中副教授9人,硕士研究生学历10人,双师型教师8人,学院另聘有企业专家型客座教授、兼职教师10余人。学院全日制在校生504人,开设有三年制中职工程造价、建筑装饰专业;五年一贯制高职工程造价、建筑室内设计专业,其中工程造价专业开设于1999年,办学历史较长。

目前学院拥有工程测量实训室、BIM实训中心、虚拟仿真实训中心、建筑施工施工技术VR体验中心、建筑材料实验室、施工工艺实训基地等6个校内实训基地,设备总值400余万元,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,与广联达公司共建1个“数字产业学院”。先后与江苏博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、江苏集慧、广联达等13家企业签订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协议。

 


 

校报记者:从高级职称占比、学历占比可以看出我们学院的师资力量还是很强的,请您介绍近年来学院师生取得的成绩。

田秋红:学院近年荣获“徐州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”“全省办学系统优秀教学团队”“徐州市五四红旗团总支”“徐州市模范职工小家”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等荣誉称号。

2022年徐州市技能大赛工程算量赛项中肖天一老师获教师组第二名;工程测量赛项中赵冬冬老师获教师组第二名;学生宋小龙获得中职组二等奖。2021年徐州市技能大赛工程算量赛项中肖天一老师获教师组第一名,学生罗娜、蒋志轩分别获第一名、第三名;2020年第八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,梁梦雯老师指导的学生获得了华东赛区一个二等奖,两个三等奖,并荣获全国大赛三等奖的好成绩。

学生升学取得新突破,2017级五年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李政席同学,身残志坚,20219月考入南京三江学院;2017级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宋光宇,退伍军人,被南通大学2020级土木工程专业全日制本科录取。2013级五年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武远哲,顺利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,被长江大学录取为2020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。学院建筑类中职学生在2021年、2022年职教高考中分别以93%96%录取率被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、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、江苏安全职业技术学校等22所高职院校录取。

 


参加技能大赛

 

校报记者:学校党委历来重视科研工作,建艺学院科研工作开展情况也是可圈可点,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做法和成绩。

田秋红:学院一直以来围绕校、政、企合作项目促进专业团队建设和教师科研能力培养,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。

我带领的工程造价团队应邀与江苏博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完成2021年徐州市绿色建筑示范城市科技支撑项目——“高品质绿色建筑实践项目BIM应用研究与示范”结题工作。孔小满老师团队主持完成2021年徐州市社科基金课题《基于新民法典“涉老法规”的大学生普法实践研究》结题工作,参与徐州市司法局立项项目——法制颐养护夕阳;并参与江苏开放大学课程建设等。杨熙超老师主持完成2021年徐州市社科基金课题《职业教育服务苏北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研究》。王琦老师应联院建筑工程专指委邀请参与《工程招投标与合同》课程标准编制。我院孔小满、肖天一、杨熙超老师申报的课题获得2021年度校级课题立项。

2022年学院老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7篇,梁梦雯主持江苏省社会教育规划课题《社区教育中未成年人学习共同体实践研究》,肖天一老师主编的教材《工程造价BIM项目应用教程》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。

校报记者:针对学校提出的“在服务区域经济中发展、在发展中服务区域经济”办学理念,我们学院是怎么践行的?

田秋红:我院紧紧围绕学校“四台同建”“三个课堂”工程,不忘立德树人初心,牢记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使命。以红色文化建设、专业建设、队伍建设为重点,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学院文化建设、专业结构调整、内涵建设提升、师资队伍优化、管理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健康发展,全面提升基层党建质量,全面提升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。

学院率先在工程造价专业践行“双元四阶三融243”的人才培养模式,创新4阶段实践教学体系,实现职业技能阶梯型提升。学院专业对接建筑业,服务面向定位是立足徐州、服务江苏、引领淮海经济区、辐射全国,构建“厚基础,宽专业,强能力,高素质”人才培养新格局,以“一个核心、两个拓展、三个“1+X”证书、四个阶段”为特色,适应徐州及周边地区建筑行业工程造价人才需求。

建艺学院先后与江苏博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、广联达股份有限公司、江苏恒达建筑集团有限公司、徐州嘉恒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签订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协议,接纳实习实训学生达400余人次,接受毕业生就业人数30余人,教师挂职14人次。建艺学院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技术创新、专业技能培训等工作,强化了校企双方的交流合作,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。

 


 

校报记者:围绕学校“十四五”规划,学院有什么工作计划?

田秋红:学院将在校党委、校行政的坚强领导下,全力实施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战略,坚定打特色牌,坚持以质量为核心、人才为关键、特色为方向、专业为抓手、文化为灵魂、品牌为牵引,聚焦难题重点,全面深化改革,系统谋划,统筹推进,循序渐进,务求实效。以专业建设为重点,形成土建施工类专业群,使我院在校生人数稳定在900人规模,并建设二至三个校级乃至省级品牌专业及专业方向。到2025年,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、管理规范、校内一流、区域知名的二级学院。

学院将继续践行“请进来,走出去”行动计划,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大力推进“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”职业教育发展战略。以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促进专业团队建设和教师科研能力培养,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。以创建工程造价优质专业、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抓手,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加快校内实训条件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,加强新增专业建设。

校报记者:针对学校重点工作,在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上学院有什么部署?

田秋红:以我校创建徐州康养职业技术学院为契机,学院不断改进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,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,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,积极推行慕课、翻转课堂、网络课堂和互联网+等教学方法手段改革,着力探索应用型人才成长机制与培养途径,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。学院以校企合作为平台,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成长成才。学院组织教科研团队,针对学院教学、科研、社会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,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研教改项目,力争获批34项省级教研项目,力争获得1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。

十四五期间,学院将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、专业教育、典型示范效应、科学规范管理、日常操行量化考核等措施,努力促进“团结和谐,积极进取”的良好学风的形成。坚持把师德师风教育作为教风建设的首要内容,常抓不懈,不断优化育人环境,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形成忠诚教育、敬业爱岗、以生为本、诲人不倦、严谨治学、为人师表的品格。教学技能是优良教风的根本保证,学院将通过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,通过课堂教学竞赛、到企业挂职、在职研修等多种途径或形式,加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建设。

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,积极承担徐州市及周边地区的建设行业执业资格、岗位资格和继续教育等培训任务;承担区域内企业职工在职培训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任务。利用校内较为先进的实验实训条件,承接企业工程咨询、造价、建材检测、工程建模、工程测量等社会工作。加大与政府、企事业单位的合作,组建徐州开放大学工程咨询中心(公司),承担社会项目,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,引导学生到这些单位有针对性地实践与实习。

 


 

校报记者:对于学生管理工作开展情况,请您介绍简单一下。

田秋红: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,继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,特别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,开展一系列践行尊师重教、展示文明礼的主题活动。定期召开学生思想座谈会、班会,及时跟踪学生的思想发展状态;以理实一体化课程校外实践及实训基地实践教学为抓手,开展技能竞赛月,BIM专业社团,志愿者服务等系列活动,通过校园第二课堂与实践第三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、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,促进学生德技并修、全面发展。

学院现有“BIM协会”“建造师社团”“忆文画社”等三个专业社团,以各类大赛为抓手,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,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。

在“我就爱这彭城范儿”文化品牌提升项目中,学院忆文画社多名社员参与云龙山、燕子楼、戏马台、九里山、苏公塔、彭祖园、音乐厅等地标建筑的调研,策划并制作地标建筑原型文创雪糕、月饼,强化了学生汉风民俗文化的认知,发挥徐州红色教育资源等独特地域文化的优势,弘扬了淮海战役精神,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专业知识的学习。学院推荐的《青春里寻光者-互联网+“红色文旅”乡村绿色产业平台》参赛项目获得2021年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实践启蒙组三等奖。我院围绕学校党委“梦想改造+”关爱计划和第一批试点“梦想小屋”建设工作,梁梦雯老师担任梦想小屋建设的总设计师,带领多名学生团学骨干多次奔赴邳州,参与完成前期调研、现场测量、与孩子充分沟通交流后家具和装饰设计、项目装修施工实施全过程。学院以“梦想小屋”建设为纽,以常态结对关爱为带,与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,为困境青少年群体提供精准链式、持续贴心服务,形成物质帮助和精神关爱有机结合的帮扶模式,用爱与温暖助力困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,让党史学习教育更有成效、更见实效。

 

供稿:建艺学院

部分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

图片摄影、制作:王彤

编辑:孟磊

审核:田秋红

终审:吕甜甜